多角度论述《王者荣耀》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游戏是娱乐方式,亦是难以否认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游戏媒介化的当下,承担着文化传播的社会使命。阿木作为一位《王者荣耀》玩家,深刻意识到网络游戏中纷繁绚丽的游戏人物形象对脑海中传统人物原型的冲击,一边是刻板模糊的黑白国画肖像,一边是生动精美能够一起互动一起战斗的网游新形象,提到鲁班这一人物,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不是拿着锤子的木匠,而是游戏中的暴力机器人,原本的传统文化形象似乎渐行渐远。基于这样的发现和担忧,阿木将落脚点放在了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网络游戏上,探析游戏中传统人物的改造对社会文化认知的影响。
阿木认为,《王者荣耀》对传统人物的再创造过程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涉及人物外观、所属年代、性格、职业、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外观潮流化、关系分离性、时代架空性等诸多特征。传统元素被改头换面,千奇百怪的再造背后,体现的是娱乐化大潮下,社会当下的娱乐文化诉求。
在分组深度访谈中,对比十个传统人物(包含鲜为人知的传统神话人物)普及率,游戏用户对于冷门传统人物的认知程度要普遍高于非游戏用户,网络游戏在冷门文化的浅层普及传播中潜力巨大。阿木将受众对传统人物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表层外型记忆、中层知识记忆、深层价值记忆。阿木发现,《王者荣耀》成为游戏受众关于传统人物外型记忆的最主要来源,游戏受众脑海中传统人物的形象33%直接来源于《王者荣耀》,而非玩家群体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来源是各类电视作品和书籍。
有趣的是,网络游戏虽然成为玩家群体的最主要传统形象认知来源,但是它并没有挤占玩家群体脑海中书籍和电视作品己形成的固有印象的记忆空间,而是在玩家脑海中“无法想象人物外观”的“无印象区域”分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而在更深层的知识和价值记忆领域,《王者荣耀》用户与非玩家群体没有表现出明显区别。
外型记忆市场上,网络游戏人物形象正在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游戏在塑造形象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才能,却也在固有传统文化记忆前表现出无力。游戏记忆的烙印在侵入社会文化记忆空间时,不仅体验着新时代的包容接纳,也面临着来自传统文本、媒介和受众群体自身的抵抗。部分游戏形象成功深入人心,另一些则在形象之争中败北,记忆与遗忘都是文化策略,他们的博弈构成了当下青年人的文化记忆景观。
游戏与传统的博弈是文化流变的探索过程,游戏在弘扬传统文化领域有其优势,如实现冷门文化的普及,打破传统人物的“脸谱化”,激活传统文化创造力,提高大众对传统人物的兴趣,建构玩家群体的民族文化认同。但与此同时,娱乐本位也导致传统人物背景语境和精神价值的缺失,丧失文化内核,只停留在媒介浅层记忆当中的《王者荣耀》面临着随时被取代的风险。
中国网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乐于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源泉,从《仙剑奇侠传》到《乱斗西游》再到《王者荣耀》,无一不是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从服装造型到山水建筑,从古典配乐到诗词歌赋,从山精妖怪到历史名人,国产网游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再造从未停止!《王者荣耀》作为一款英雄召唤类游戏,不仅英雄人物众多,且大部分游戏角色都是从中国古代历史神话故事中选取原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再造,将历史名人改头换面后,作为游戏角色出场。娱乐化浪潮下,被卷入其中的传统记忆与游戏记忆,既相互融合,又彼此抵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网络游戏未来究竟能够走到哪一步,还需社会各界时刻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