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NFC使用哪些传输协议

在OSI上都逐个有所对应,到此忽然发现,原来天天和人白话NFC啊移动支付啥的原来卡模式里面不用NDEF,SNEP 等等,以及展现层上的 RTD, 到此,一脑门子汗,不总结不知道。
另外从NFC往OSI的套图上也看的出来, connectionhandover在读写模式和P2P模式的应用层都占了位置,这就了然了,为啥NFCForum在讨论应用和测试规范时候,connectionhandover比较看重,一者这个还真实和其他技术比如非接触卡的区别,二者应用场景也很诱人!
卡模式方面:
似乎层4,5,6都没有涉及到,应用层也是各个支付方式自己实现自己的。ISO-DEP基于ISO 14443,NFC-DEP基于18092,这就是NFC乱的地方,一个层上出这么多七七八八的协议,差异不大还各说个的,到底有啥差异,稍候在叙。所以在物理层(射频,或者说耦合更合适些个),数字链路层和网络层实现了NFC技术(比如ISO-DEP)之上,就是各个应用paypasspaywave的实现,简单明了,要不怎么说卡模式呢,其实跟卡实现的各层一样,姑且把googlewallet也放在这个模式里面,G公司的支付这部分有点胡搞,当然现在改变为在卡短实现虚拟卡的方式似乎又有些起色。
读写模式:
好了来个少复杂的,各层都有,从射频到RTD,从物理层到应用,如果真有终端的话,我倒是觉得这个比支付吸引人一些,商场地图,应用下载,歌迷会等等,可以让想象力再飞一会!实现NFC的手机里面,这个功能应该是第一波实现的,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RTD上面实现的(或者说需要实现的)connectionhandover,不能把read/write模式就想象成POS机,那非自己玩死自己不可,想象一下噻,在星巴克 NFC check in, 然后app connectionhandover把你的能的支付在后台处理,或者加上优惠券,不比Square和星巴克的合作酷?星巴克不能接着合作可咱可试试 coldstone冰激凌,或者HM服装,总之不去日本人的店就成。其实东支付的市场需要深度挖,觉不仅仅是发个SD卡涮卡的事情,要是就刷卡了还有啥创新,大家就都奔着银行那532分成去了,这部读写模式已然能刷出花样!深度的用户场景看来需要下篇单独写了。
P2P模式:
来个更多交互的,点对点。已然是从层一物理层到层7应用层都引入了,除了NFC技术上使用了基于ISO18092的NFC-DEP之外,还有有别与其他的LLCP,SNEP。NDEF部分是读写模式和P2P都用到了,故而也不算独有或者邪门的地方了。
说说邪门的:
LLCP:基于IEEE802.2的规范的。某种程度上依然算是层2实现的紧凑协议。初衷是可以更好的支持小应用的有限数据传输,所以,应用得小,真得小,或者说行为简单,换个名片,微博互粉,相互识别一串数(比如磁条卡号码啥的),数据得小,大了我不玩了,还是突出NFC的那个描述:“NFCoffers a low speed connection with extremely simplesetup”。另外LLCP的涉及也是为了支持一些网络协议如OBEX,TCP/IP啥的。说到着,对照OSI7层协议的模型,再看看LLCP的英文:logical link controlprotocol,逻辑链路控制协议,就全对上号。OSI是个好模型,一个模型走边天下噻!
SNEP:专门为P2P设计的,就是为了P2P的时候使用NDEF交换信息,名字就能看出来:Simple NDEF exchangeprotocol,还是建立连接更简单(虽然数据的速度慢),回到刚才NFC的特点描述的那段洋文: “NFC offers a lowspeed connection with extremely simple setup”。了然!
另外读写模式上NFC技术使用ISO-DEP(基于14443), P2P使用了基于18092的NFC-DEP,这个两个基础规范虽说差异不大,还是变态般的分列出来,回头细聊。
NFC场强,射频和耦合:
不少地方把NFC的物理部分叫射频,其实这个无线电射频还是两码事,这个还是叫耦合比较好点(couple), 轮询放给出能量和时钟和bit流请求,收听放给出反馈。之所以不用读卡器和卡是因为NFC的世界里象尽量淡化读卡器,卡,而是用NFCdevice( 啥都能当),至少这是2003年他们开始耍时候的想法。